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

鵝鑾鼻燈塔──世上唯一「武裝燈塔」

       鵝鑾鼻燈塔──世上唯一「武裝燈塔」,清朝時期的燈塔第二層及第四層裝置有砲台,那它要防禦的敵人是誰?請見以下說明‧
       鵝鑾鼻(又名:南岬(South Cape))位於臺灣屏東縣恒春鎮,意即位於中央山脈盡處臺地的最南端,隔著巴士海峽菲律賓相望。
「鵝鑾」是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語言裡「」的譯音,因為附近的香蕉灣有大石像船帆般的形狀,所以特取此名,再加上該地形就好像是個突出的鼻子,「鼻」便是指岬角,故稱鵝鑾鼻或「鵝鑾鼻半島」。


台灣最南端有東、西兩隻腳,這是東邊的腳
臺灣日治時期之文獻上,此地名亦常以片假名書寫為「ガランピ」,或漢字「鵞鑾鼻」。
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,以鵝鑾鼻燈塔為主體,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風景區
鵝鑾鼻燈塔,是台灣擁有百餘年歷史的燈塔,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,為著名歷史建築,目前在燈塔所在地設有鵝鑾鼻公園。一度被認為是台灣最南端的標誌,後被台灣最南點地標所取代。


現代的鵝鸞鼻燈塔
清同治時期

鵝鑾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,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沈沒。1867年同治六年),一艘美國商船從汕頭開往牛莊途中,在暴風中迷失方向,漂至七星岩附近觸礁沈沒,船長夫婦和船員游泳登岸後,除一中國船員逃至打狗外,其他人均被龜仔角社(社頂)的原住民俘虜殺害,被稱為羅發號事件琉球漁民也在南岬一帶遇難,還因此引發牡丹社事件美國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朝在此處設燈塔。

清光緒時期

在外交壓力下,清廷於1875年光緒元年)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(W. F. Spindey),於6月18日自打狗出發前往瑯嶠(今恆春)地區勘察燈塔建地,並支付一百銀兩向龜仔角社原住民購買燈塔預定用地建塔。燈塔於1881年光緒7年)動工,1883年光緒9年)建成。由於當地是原住民的地盤,因此在興建前後,官方還派了五百兵力守護。
鵝鑾鼻燈塔自高潮面算起,至燈火中心的高度是56.4公尺,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五層,第一層儲煤油,第二層置格林砲,三層為洋人休憩所,四層則設置榕林砲,第五層則為燈塔光源,初設的鵝鑾鼻燈塔,是以汽油自熱燈發光,1000燭光的亮度,由反光鏡反射後,增加為6500燭光,光距可達10,向七星岩方向投射紅色光弧。燈塔外圍環築白色圍牆,燈塔擁有砲壘式的外觀與滿佈槍眼的圍牆,圍牆外還有壕溝,而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「蓄水坪」,雨水沿著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蓄水池,水源自給自足,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與圍困而建造的設施,也因此鵝鑾鼻燈塔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。建造費用總數為白銀20餘萬兩。
甲午戰爭後,1895年光緒21年)清軍在離台前,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南台灣鵝鑾鼻燈樓、石牆,以及石路碼頭。燈塔在9月13日摧毀。(參考維基百科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